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以《人民日报》《中青报》《北青报》为例
2008奥运志愿者的媒介框架建构与形象展示
——以《人民日报》《中青报》《北青报》为例
在北京奥运会上,170万志愿者用优质的服务和真诚的笑容赢得了各方人士的交口称赞。再追溯到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和5 12地震后的抗震救灾,志愿者们的突出表现不仅展示了年轻一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是推进了整个社会的志愿精神和公民意识。“志愿者”一词成为年度热门词汇,很多人也认为2008年应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
和5 12地震中许多自发的志愿队伍不同,北京奥运志愿者主要是自上而下的选拔,政府在其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人们看见更多的是:志愿者们用几近完美的服务为奥运成功举办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他们用真诚和自信的表现展示了对志愿服务和奥林匹克运动的理解,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积淀的气质。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志愿者们究竟奉献了什么?除了微笑,他们还留下了怎样的形象?他们的影响会持续多久?人们想知道一个真实奥运志愿者群体,但必须承认的是,大多数人选择的途径——媒体又有着自己的报道框架,媒体基于整体的宣传政策,结合各自的身份和定位,选取一定的话语体系和报道重点,如同相机的取景器一样,决定了受众能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本文就试图在比较《人民日报》、《中青报》和《北青报》报道之上,分析媒体建构了怎样的报道框架,以及在框架内的志愿者形象。
一.文本选择和框架解说
1.文本选择
本文选择《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和《北京青年报》为研究个案。首先考虑到他们都地处奥运主办城市北京,对于志愿者的信息把握度和关注程度、报道力度,相对于其他地方的媒体都更胜一筹。其次,三家媒体各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和报道框架。《人民日报》的报道无疑最能体现国家意识形态、最能反映党、政府和人民对志愿者的评判;《》身为共青团机关报,其大报高度、理性锋芒和人文关怀让这份报纸独具一格;《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