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1月21日发表题为“中国正以实际行动在中东展示大国形象”的文章,全文如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初访问沙特阿拉伯、埃及和伊朗,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些新闻媒体分析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加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联系, 是为了扩大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是为了解决“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问题。这些分析毫无疑问都是正确的。但是,中国国家主席之所以选择在这个时期访 问中东地区,除了现实的经济、政治、外交考虑之外,还与中国长期的战略发展规划有着直接的联系。
众所周知,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关系非常特殊。长期以来,中国支持中东阿拉伯国家反抗西方殖民地斗争,支持中东阿拉伯国家走独立自主地发展道路。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中东阿拉伯国家正在两极分化,一些国家在西方国家支持下迅速地走向民主化,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部族冲突、宗教冲突不断,导 致国内局势越来越紧张,民主政治发展过程很可能会演变为大规模长期动乱的过程,正因为如此,部分国家需要外部稳定局势的力量,需要负责任的大国领袖在中东 国家矛盾和冲突中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国家主席访问中东国家,不仅仅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政治上的支持,更重要 的是,中国愿意与这些国家分享自己的政治智慧,愿意帮助这些国家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内矛盾和冲突。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国家主席访问中东国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非常深远的战略考虑。
中东地区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宗教种族矛盾非常复杂。中国在中东地区国家发挥调停者的角色,实际上是中国倡导世界多元化的具体实践,同 时也是解决不同文明冲突的重要尝试。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当前中东地区国家冲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东伊斯兰国家之间内部的教派冲突,还有一 部分则是中东国家的战略经济利益冲突。沙特阿拉伯和叙利亚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来说是教派冲突。解决教派冲突的出发点就在于,充分尊重伊斯兰教法,在相互 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之上,建立必要的教派冲突隔离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数百年积累的宗教矛盾。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关于解决叙利亚冲突的一系列决议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立场,中国不会介入当事人一方,因为中国已经看到叙利亚问题的复杂性,看 到叙利亚各方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宗教矛盾。解决叙利亚问题一方面需要通过和平谈判降低地区热度,另一方面必须从伊斯兰教派发展的历史着手,深入分析伊斯兰宗教派别之间的矛盾,谨慎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只是按照解决国家冲突解决的一般模式处理叙利亚地区冲突,那么,最终有可能会卷入中东局部战争之中。
埃及是一个古老的国家,与中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埃及经过民主政治变革之后,痛定思痛,决定继续选择过去的发展道路。这是埃及人民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切身体会,同时也是埃及人民选择战略合作伙伴的历史契机。埃及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憧憬中国的发展道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希望古老的中国能给埃及带来治国理政的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埃及,是为了巩固两国之间业已存在的友好关系。
埃及控制着中东石油运输的咽喉。中国发展与埃及的友好关系,对于维护中国的战略能源安全,对于扩大中国在中东北非地区的影响力,对于贯彻落实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至关重要。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埃及,一方面可以了解这个国家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可以和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建立更加密切的私人友谊,从而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国家主席2016年新春伊始访问中东国家,不仅标志着中国正在实践自己的世界战略,而且更重要的是,表明中国愿意分享自己的智慧,愿意与中东国家共同分享改革的成果。对于这样尊贵的客人,中东国家没有理由不以最高的规格热烈欢迎。顔色革命可以改变中东国家的政权,但是,无法改变中东地区国家对朋友的选择。文明冲突可能会让中东一些国家暂时遭遇挫折,但是,文化的自我修复能力,一定会让中东国家走出历史的阴霾,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中东地区正在从大乱走向大治,中国国家主席在这个历史时期访问中东国家,将会翻开中东国家新的篇章。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大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