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地名是一种遗产,它们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横向地展示着城市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纵横之间交织出城市独有的个性与身份。金城关之于兰州,正是这种具有遗产特征且名声显赫的一个地名,它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有过太多的变迁,尤其如今,建在金城关遗址上的一片仿古建筑,正在期待金城关的苏醒。是的,被定义为兰州文化风情区的金城关,近几年一��
两千年前的金城关,为大汉王朝一统天下的梦想而设。与“嘉峪关”、“山海关”等控制要塞的“关”不同,金城关是控遏黄河上一个渡口的“关”,是一个“桥头堡”。它随着河道和桥梁的不断变迁,在位置上发生着不同的改变。
1938年,为运送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物资,甘肃开始修建兰新公路,最后的金城关东城门楼被拆除,见证这座城市古老历史的金城关只剩下人们记忆中的一些碎片。
2002年,兰州市政府决定在金城关原址上建设大规模的文化风情仿古建筑群,沉寂多年的金城关又一次被人们“起用”。经过五年时间,建成的金城关仿古建筑群为这一带平添了无限生机和别样景致。
然而,时至今日,金城关文化风情区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了在每年的春节文化庙会期间热闹一阵之外,金城关文化风情区一直显得清冷而落寞。
面对当前的现实,兰州有关人士提出,金城关的发展,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开辟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用文化加金融的方式进行运作,也有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市长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这样的思路,对兰州来说,完全值得一试。
A 雄关沧桑两千年两千年前的金城关,为大汉王朝一统天下的梦想而设。与“嘉峪关”、“山海关”等控制要塞的“关”不同,金城关是控遏黄河上一个渡口的“关”,是一个“桥头堡”。它随着河道和桥梁的不断变迁,在位置上发生着不同的改变。
历史在这里演绎精彩:西汉大将赵充国曾率领上万骑兵从金城渡过河击诸羌,唐玄奘出金城关前往“西天”取经,叮当的驼铃,通过此关响彻在丝绸之路的遥遥征途上……两千年来不断变化的金城关,守护着两千年不变的黄河。然而,据史学家们讲,金城关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的地方。
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年间,吐蕃乘虚占领了陇右,作为阻挡游牧民族南下东去的金城关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逐渐废弃。直到宋神宗元丰年间,李宪收复兰州后,金城关才被重新修筑。在整个明代,金城关曾先后重建过三次。
固守雄险的金城关,可以使黄河以西、以北的少数民族望而却步。它成为划分中原农业文明与西域游牧文明的天然界线。滚滚的历史车轮转向大清王朝,兰州由边疆变为内地,刀光剑影的日子成了过去,无用武之地的金城关便开始没落。
1938年,为运送苏联援助中国的抗日物资,甘肃开始修建兰新公路,最后的金城关东城门楼被拆除,见证这座城市古老历史的金城关只剩下人们记忆中的一些碎片。金城关从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了一个没有遗址的遗址。
2002年,兰州市政府决定在金城关原址上建设大规模的文化风情仿古建筑群,沉寂多年的金城关又一次被人们“起用”。经过五年时间,建成的金城关仿古建筑群为这一带平添了无限生机和别样景致。
然而,时至今日,金城关文化风情区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除了在每年的春节文化庙会期间热闹一阵之外,金城关文化风情区一直显得清冷而落寞。
B “风情”飘落孤寂中“建成后的金城关文化风情区立足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将文化与建筑、旅游、娱乐、休闲结合起来,成为黄河风情线上的核心区域,是展示兰州乃至全省民族文化和旅游特色的窗口。”这是建设时的初衷。然而,这片古建筑群自建成之后,大部分时间处在一片沉寂中,只有春节期间的文化庙会为这里增添一点热闹。庙会过后,此处立即冷清下来,一幢幢空旷的阁楼背靠着同样寂静的白塔山,与黄河南岸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比。风情区并未如预期的那样“风情”洋溢。
“2008年开始招商时,来了100多户,最后留下了60户,到现在也只剩下20多户了。开业之后的第一年里,还常有人来,现在几乎没有顾客,商户基本上都在赔钱。”在风情区广场西侧一店铺的商户告诉记者,由于没有客源,迫使部分商家离开,没走的商家大部分是因当初在装修上投入太多,不想就这样“亏本”走了,只能在此熬着。
近几年,记者多次到过金城关风情区,落寞似乎一直是这里的主题。早在2010年8月份,记者在风情区走访时,看到广场西侧几家开门经营书画、珠宝古玩等的铺面开着门,但里面只有经营者本人,几乎没有一个顾客,有些古玩店为了省电,商家关了柜台里的灯孤独地坐在一边。看到记者进来,商家才打开店铺顶棚及珠宝柜台里的灯。在其中一家古玩店附近,记者看到几家铺面正在装修,其中一位正装修的店主告诉记者,他的铺面将来要经营化妆品。“只要先把这里的氛围烘托起来,就有人来了,就有了生意,哪怕以后政府为了正规把我们清理出去也行。”这位店主说,在当前状况下,他们都认为政府的优惠政策很重要,希望政府能看到长远的利益,一定先要把商家吸引进来。
一路往西前去,记者发现,金城关文化风情区的很多商铺都紧闭大门,透过落了一层灰尘的玻璃看进去,商铺里面空空的,满地尘土似乎正在诉说着这些年的落寞与孤寂。
C 景观虽好无人赏但是,金城关也在不断地变化着,2010年相继开放的“秦腔博物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国学馆”,是纯文化的展演厅,深受参观者的青睐。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参观者寥寥无几,最主要的原因是,大氛围没有形成,来此游玩观赏的人都很少。
记者多次到过秦腔博物馆和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除了春节期间见到较多的一些游人,其他时间碰到的参观者寥寥无几。当天,在非物质文化陈列馆,除了记者,还有三位中年妇女也在观看。“你看你看,那凉皮上的辣椒太像了,再看那个老人神情简直跟真的一模一样。”其中一中年妇女看到兰州一景——街头凉皮摊时,发出了这样的惊叹,蜡像雕塑活灵活现,如果一个人游览这里,会被这些活灵活现的蜡像吓一跳。还有一位妇女用手去摸打铁师傅红通通的炉火,看看是不是温热的,因为打铁师傅和他徒弟的额头上、胳膊上细密的汗珠就像快要滴下来一样。
这些生动逼真的形象,静静地向参观者讲述着兰州古老的文化历史,不管游客是否识字,他都能在这里感受和了解老兰州的故事,因为形象生动的情景和只有生硬的文字介绍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遗憾的是,游览者太少,这些绣花的、打铁的、下棋的、画画的蜡像免不了也有点惆怅。
D 落花满地拾不起当前,中山桥正在抬高,白塔山公园正在关门维修,这对相距并不遥远的金城关来说,也是一个整装待发的契机。
金城关再次从历史烟尘中走出,缘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争创,当时有一个硬性条件:竞选的城市要有一个完整的、成规模的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这是重建金城关的现实需要之一。
除了金城关自身的定位外,比较有优势的一点是,她的周围还分散了一些文化景点,如果将她们串联起来,则会产生“组团发展”的效应。关于这一点,2008年本报在《金城关吹响兰州文化“集结号”》中就有很精彩的论断:有关从金城关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可以说是坐中四连,她的周围有历史名胜白塔山,有文溯阁,有皋兰文庙,有兰州碑林,有百年老桥黄河铁桥,这些可以说都是兰州文化气息十足的一些标志性景点。从各个单体上来说,黄河铁桥、白塔山、皋兰文庙、兰州碑林、文溯阁绝对都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但由于各自的体量相对较小,内容相对单一,文化的价值挖掘还不充分甚至是空白,导致好多至今门庭冷落,但如果能够通过文化上的“联姻”,找到一个“线”把这些珍珠串起来,那么其文化、经济效果肯定会大不一样。而恰恰是金城关文化风情园的建成,给这种“联姻”提供了一种可能。新建的金城关文化风情园完全可以和这些近邻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大的金城关文化风情圈,形成合力,整体对外推出,而不只是单打独斗,这样可能远比一个金城关文化风情园的效果要好得多。
E 热切期盼“王子之吻”金城关的潜在价值大家都看的很清楚,但从环境所处位置带来的不便到推广手段的不成熟,都迫使这位原本该在黄河之滨翩然起舞的“美人”,只能静卧。
实际上,金城关文化风情区建成之后,最显著的两大问题就凸现出来了,一是交通不便的问题,二是缺少停车场的问题,可以说,这些才是金城关文化风情区致命的硬伤,这些硬伤治不好,发展势必受到限制。
“建成后的金城关文化风情区立足丝路文化、黄河文化与地方民俗文化,将文化与建筑、旅游、娱乐、休闲结合起来,成为黄河风情线上的核心区域,是展示兰州乃至全省民族文化和旅游特色的窗口。”这是建设时的初衷,但正如当下流行的一句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金城关这几年的艰难步履来看,现实的确不如意。
面对当前的现实,兰州有关人士提出,金城关的发展,可以借鉴外地的经验,开辟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用文化加金融的方式进行运作,也有可能会是另一种结果。市长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这样的思路,对兰州来说,完全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