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从小在武汉三镇
走街串巷、土生土长的武汉人
一定不能不认识这样一群“老朋友”
快来看看TA们都是……?
TA们是……?
武汉木雕
武汉榫卯微雕
武汉绿松石雕
武汉杖头木偶戏
武汉传统漆艺
它们是延续千年的祖先智慧
它们是世代相传的古老工艺
它们遵循口耳相传,融会贯通
它们源自动手实践,用心创造
它们是武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们植根武汉文脉
也在这片土地上一代代传承
它们是武汉名片,武汉国潮
而一位位非遗传承人
将这些“灿烂的遗产”传承发扬
把“老朋友”介绍给更多的新朋友
// 武汉面塑传承人 高志和
旧时的面塑艺人都是挑担提盒,走街串巷,简易的工具箱往面前一搁,就可以开始在街头做起面人来,摊子前面总是挤满了小孩,争相购买。如今武汉面塑艺术已被列入武汉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街头的传统小玩意儿备受重视,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江城八怪”之一的“面人高”高志和是武汉市面塑非遗传承人,研习面塑技艺50余载。
高志和从小就继承祖传的手艺,捏塑的人物、飞禽、走兽,姿态各异,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多年来致力于武汉面塑的传承与发展,逐步在中小学开展面塑非遗课程,为武汉面塑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疫情期间,高志和创作了十多个抗疫题材面塑作品,以“艺”战“疫”。“我想用我的手艺,要把英雄人物、英雄故事记录下来。”高志和说。
// 武汉泥塑传承人 胡作林
“泥人胡”,这是人们给武汉泥塑传承人胡作林的雅号。
2006年,泥塑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技艺获得更多的关注。胡作林2014年评为市级泥塑传承人。
胡作林从幼年时期泥巴开始,和泥巴打了一辈子交道,不论入伍当兵、转业工作,他都始终放不下的就是做泥塑。他说自己是民间草根手艺人,泥塑是雕塑中最接地气的艺术。
胡作林的工作室设在江岸区解放公园,他的作品中有很多是为周边市民的塑像。这些百姓群像,让胡作林的作品更贴近武汉这座城市的生活气息。他希望用他的泥塑艺术、他的雕塑语言,来记录江岸区、甚至武汉市的文化发展和变迁。
// 武汉传统锔瓷传承人 赵凤林
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重新修复起来,这就是锔瓷,中国最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
2018年6月,赵凤林作为武汉最年轻的锔瓷非遗传承人,被选拔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古陶瓷修复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他深知应肩负起弘扬锔瓷技艺重任,让传统手艺在年轻手艺人手中重焕光彩。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多年沉下心来的历练,传统技艺在他手里重新鲜活起来。从蜗居在五六平方米的宿舍一遍遍练习技艺,到如今开办自己的工作室,赵凤林的业务延伸至20多个省市,“锔瓷成就了艺术品,也帮我成就了自己”。
// 武汉玉雕传承人 何芳
在武汉,去过江汉路步行街的人都对“热干面”、“下棋”、“挑水”的系列雕塑不陌生,早年毕业于湖北美院雕塑系的何芳曾参与这系列雕塑的创作。
作为当今集湖北雕塑界牙雕、玉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身的她,在4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出不同规格的大小作品千余件,艺术作品深受中外朋友们的喜爱、青睐及收藏。
2015年江岸区将“武汉玉雕”引进到市财贸学校,开设玉雕专业,何芳参与授课,为非遗保护提供充满活力、源源不断的年轻力量。“我要把这一行要发展下去、传承下去,要后继有人,这条路我是坚信不疑的。”何芳说。
// 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人 张义生
制造中药饮片的中药炮制技术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医药核心技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独特的增效减毒“绝招”。
疫情期间,湖北省级非遗项目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传承人张义生,作为武汉市中医医院综合药学部主任药师,始终战斗在中医汤药生产一线指导防疫汤的生产。为确保同一汤方不同批次汤剂的生产质量,他亲自尝药,并且要求生产人员每生产一批也要尝一尝口感,做到心中有数并做好记录。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为普通百姓送去暖心汤药,为临床救治提供"千方百剂"。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滋养了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人文
现在
这里有一个走近非遗的机会——
2020年6月25日(周四)
“淡淡草药香 浓浓粽子情”
江岸区第二届云上非遗·健康生活节
非遗传承人齐聚江岸区黎黄陂路步行街
共同打造“非遗文化漂流体验馆”
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更有琳琅满目的特色集市
同步开展直播带你云购物
精美商品线上线下都能买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