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委举行庆“七一”表彰大会
勇搏励志班学生代表赴井冈山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学校举办首届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
校长张伯礼院士临床带教
捷克短期学习团组结业仪式
9月的天津,天朗气清,秋色宜人,第五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暨天津中医药大学60周年校庆将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美丽的新校区举行。
渤海之滨,巍巍津门,
团泊湖畔,如意药岭。
仰望岐黄,研习仲景,
辅仁之术,杏林春暖。
60年,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60年,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60年,继承创新,进德修业,
60年,春风化雨,桃李芬芳。
……
六十载奋力逐梦栉风沐雨,一甲子师生同心砥砺前行。学校始建于1958年,1992年加挂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校牌,2006年正式更名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校是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中医学、医学人文素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下设16个院部,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临床医院,各类学生15000余人。
风雨兼程六十载,弦歌不辍奏华章。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4名以及国家教育部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卫生部门突出贡献专家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层次中医药人才5万余人,其中,3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5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称号。
在教育部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全国排名第二,中医学全国排名第四。在教育部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各个学科呈现出齐头并进之势,其中,中药学评为A-,中医学评为B+。2017年,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2018年,药理学与毒理学首次进入ESI前1%,开启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2018年4月,学校搬迁至美丽的团泊湖畔,新校区占地2600余亩,秉承“校在园中”的设计思路,大气洋气,清新亮丽,花红柳绿,药峰溢香,湖波荡漾,十二桥坊,错落八院,蓝瓦红墙,实现了几代天中人的夙愿,在学校发展史上写下浓重一笔。
高举旗帜定方向 立德树人育英才
60年来,学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局面。
学校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实抓好校院两级中心组理论学习,发挥“旗舰”引领作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依托“教授团”“院士对话”等载体,开展“多层次、广范围”的宣讲教育,确保进课堂、进教材、进实验室、进临床、进社团、进宿舍工作有新起色。融合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奏响理论宣传的交响乐。
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基层的鲜明导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实施“理想信念铸魂工程”“党建质量提升工程”“教师支部引领工程”“专题培训提升工程”等党建工程,搭建“抓基层党建工作实践论坛”“党建创新研究立项”“创最佳党日活动展示交流”等党建载体,取得良好成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校紧紧围绕新形势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抓住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贯彻落实全国和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学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
校长张伯礼院士在多种场合指出,“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竞争是品德的竞争”“青年学生要立志成为‘大写的人’”,并倡导全人教育理念。实施“天中铸魂十个一”工程,搭建“西部行”同心团志愿服务、“和合共进”训练营、“助困育人,情暖学子”关爱工程等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实施“勇搏励志班”综合素质育人工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育人新模式,受到多家权威媒体重点报道,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一等奖。
春风化雨 润泽杏林
国医辉煌,三千年长,佑民救生,民族繁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发展好中医药事业是中医人的共同使命。“进德修业 继承创新”的校训充分反映了天中人这种夙愿和理想追求。在校训的引领下,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中医药事业发展需求,富有科学素养、专业素质和中医人文精神,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树立“做精医学,做强药学,做实健康相关专业,做大社会服务”的发展理念,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突破,以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教育教学研究为抓手,全面推进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积极推行“大类招生、分化培养”“产教融合、多主体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创办“中医传承班”,探索拜名师、读经典、重临床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搭建多个学生个性化培养平台,改进学有所长、学有余力学生培养方式。拓展合作办学,与多个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培养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学校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药学院合作的“2+2+1”临床药学项目与其他5个国际合作项目,获得“《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奖”2017年度最佳国际合作奖提名。
深化教改,成效初显。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别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6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别双语教学示范课、两个教育部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别教学团队、两个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级别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
创新举措,打造第二课堂品牌项目,推动教育内涵发展。突出高品位,弘扬主旋律,构建“学校活动品牌化、学院活动特色化、社团活动精彩化”校园文化格局,推出“青春国学梦”经典诵读大赛等文化品牌活动。实施志愿服务工程,立足学生专业所学,开展国情政策宣讲、爱心医疗服务、弱势群体关爱、助力大型赛事等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师生圆满完成全运会开幕式展演《太极神韵》的表演,高质量完成男篮赛事保障和志愿服务工作,为“津彩全运”留下了天中人浓重一笔。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创新、创意、创造”的浓郁氛围。近年来,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别奖项29项。组建“天梦众创空间”,推进“专业+创业”育人模式,打造涵盖中医药产品研发、中医药教育等一系列“中医药+”创业项目,其中天津市OTC创新板挂牌上市企业两家。
创新引领 焕发生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医药要发展,需要创新。学校开拓组分中药、名优中药二次开发、智造中药等方向,聚焦前沿重大问题,逐步建立了“老—中—青”结合、“临床与基础”协调的研究团队,形成了继承、创新、多学科交叉、重视疑难与重大疾病防治、与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科研特色。学校现有30余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包括省部共建国家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培育)、国家级别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门方剂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中药药理学重点实验室等。近年来,学校获批科技部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两支、教育部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3支。
科学研究取得突出进展。张伯礼院士主持完成的“中成药二次开发核心技术体系创研及其产业化”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10年,学校承担国家科研项目450余项,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2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15项,取得国家级别、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130余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吴阶平医学奖1项。
社会服务能力大大增强。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成果转化能力增强。例如,中成药二次开发完成了32个中成药品种二次开发,销售额过亿元品种由3个增加到12个,2013年销售额达50亿元,累计销售额超过200亿元,同时,该项目技术已在全国19个省市推广,应用于数百家中药企业,培育了中药大品种群,推动了中药产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
悬壶济世 医者仁心
学校以建设中医药防治疾病中心为目标,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大力加强附属医院建设,医教研水平显著提高。
第一附属医院是天津市开设较早、建设规模较大的中医医疗机构,现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天津市中医医学中心。第一附属医院以针灸为一大特色,致力于将天津针灸打造成为针灸学科的“航空母舰”。作为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在全国建立临床分中心60个,主持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48项,制定临床诊疗方案、路径和针灸技术规范20余项。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被誉为“鬼手神针”“针灸外交家”,获得首届“天圣铜人奖”学术突出贡献奖。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至2018年上半年,医院累计收治海内外患者5370多万人次。
第二附属医院是以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为特色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服务范围辐射到华北地区,并吸引了许多国外患者前来就医。医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的工作思路,建设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医疗带动、医教研综合发展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医院学科专科体系日渐成熟,名医汇集,设备先进,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
文脉绵延 薪火相传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传承好中医药文化,学校实施中医药文化内涵工程建设,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
按照“处处皆文化”的理念,对新校区各景观节点、各区域进行精心设计,使校园具有浓郁的中医药特色。学苑钟塔、本草世界、如意药岭、望参雕像等成为学校重要一景。对津沽中医名家学术经验进行整理,先后出版4辑《津沽中医名家学术要略》,对散存的中医药精髓进行了抢救式保护。以编写年鉴、修订校史等活动为载体,建立学校校史文化体系,让师生知校史、懂校情。打造“天中艺之炫”中医药特色文化品牌,营造浓厚的“爱我岐黄、炫我风采、建我天中”的校园文化氛围。
成立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多途径传播中医药文化。与主流媒体先后推出“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专栏和“中医药文化专刊”。编写《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小学版、中学版)》,讲述天人合一、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等中医药文化理念。建立中小学宣讲队伍,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进校园”宣讲活动。举办中医药文化体验“小记者采风夏令营”、中小学生诗词(中医药题材)吟诵会等活动,感受中医药文化。
突出优势 让中医药成为中外交流的亮丽名片
作为全国仅有的一所国家教育部门批准的接收留学生的中国传统医药国际学院,学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实施全球中医教育、交流与合作战略,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
学校积极开展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了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华、友华、爱华复合型卓越中医人才。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招收留学生仅几人发展至今每年2000余名长短期留学生在校学习,遍及60余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14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天津市来华留学示范基地。
作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校制定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前)教育标准》,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正式发布,成为全球首个中医药教育国际标准。2012年成立“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译指导委员会”,打造出了科学性、实用性、安全性、规范性兼备的《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作为国家教育部门“教育援外基地”,教育部门、外交部门“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部门“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教育部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20所中方院校之一,学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着力建设“中医药国际教育培训基地”,举办多期中医药培训(研习)班,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医药传播与发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探索中医药教育海外输出之路。开展海外办学,在日本神户设立分校。抢占境外教育市场,成功举办多类境外中医药培训项目,培训学员千余人次。拓宽海外中医汉语教学阵地,2008年,我校日本神户东洋医疗学院孔子课堂成立,2016年,我校与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合办中医孔子学院完成揭牌。加强合作,派遣教师赴多国孔子学院开展中医药讲座,传播中医药文化。
忆往昔,学府宏开,百业待兴;看今朝,万象更新,欣欣向荣!60年薪火相传,开拓进取跨越发展。新时代乘势而为,传承创新续谱新篇。
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动作为、开拓进取,为早日建成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中医药防治疾病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医药国际教育和交流中心、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心,全面建成“双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