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一则通知出现在教育部官网上。它由教育部办公厅和银监会办公厅联合下发,旨在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此前,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数十万元,无力偿还跳楼自杀,引发舆论关注。本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上述通知下发后,济南多所高校都已着手清理曾遍布校园的网络借贷广告,一些借贷方已暂停业务或转入地下,逐渐变得“稀缺”的借贷平台还大幅提高了交易手续费,在他们看来,“总是有学生需要钱的。”文/图商报记者
花钱的诱惑
“别让梦想等太久”、“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成功是留给已行动的人”、“分期生活,天天过节”……满是年轻人的大学校园里,这类贴在宣传栏或电线上“励志”的宣传语随处可见。“第一次见的时候,还以为是公益广告呢!”济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告诉记者。仔细辨别后,他才注意到,这些醒目的宣传语下,大都有一行专业学生贷款的字样。
最为吸引人的是,在商家宣传中,想取得这类主动送上门的借款极为简单。一家借贷平台在广告中极力述说其门槛之低和手续简便。“只要你是大专以上学历,在职学生,学信网能查到,带身份证即可轻松借款”、“无任何抵押,3分钟快速审核,最快两小时放款,当天到账”。
而借款的额度,也足以令人动心。在这些平台的宣传中,主要是在校学生,均可获得1000—50000元不等的专业贷款。
这些自称“全心全意服务学生”借贷平台的宣传中,还称针对学生特意降低了借款利息,多数月利率在0.58%至0.99%之间。
除了这些直接借钱给学生的商家,本报记者在济南多所高校采访时发现,一些网购和实体商家,也在极力发掘学生群体的购买力。
济南西部一所高校的宿舍楼外墙上,有网购平台打出了分期付款,全场免息的口号,与之相邻的另一张海报中,就有网购平台立马“叫板”,“免息算什么,0元带走,不玩猫腻”。
而在这所高校校园内的宣传栏中,驾校学车和外出旅游的广告也不少,为说服学生们,他们大都喊出了“莫误青春,分期付款”的宣传。
“一方面有人主动借钱给学生,又有商家诱惑着分期付款消费,好多学生的确动心了。再说了,万一遇到急用钱又不想告诉家长的事,肯定就去找他们了。”上述资源与环境学院大二学生说。
天价手续费
在十多家不同的、号称专业为学生服务提供贷款的平台中,本报记者以大三学生的身份,随机选择了一家进行咨询。
在微信中对方介绍说,他们的业务遍布全省,“只需提供身份证和学生证就行,然后把你的实名银行储蓄卡号告诉我,当天就可以收到钱。”
得知记者是第一次办理业务,且仅需要5000元借款时,这家借贷平台的工作人员有些意外,“同学你知道吗,你这个情况最高能借7万元。月利息8厘,借5000元的话每个月利息只需40元。也可以分期还,想一年还清的话,每个月只需还456元多点。”
这名男性工作人员还向记者证明这宗生意的合法性。“学生贷款怎么会违法?我们不是高利贷,利息很低,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应急所用。”他还力证自己不是“黑店”,“我们公司在济南有自己的办公室,不信的话你可以来看看。再说,虽然你能贷7万元的额度,但我们也不强求,从来不做黑活,需要多少就给你贷多少。不像有些公司,按顶额给你办理,到时候钱给你,用也得拿着,不用也得拿着。”
在随后的电话沟通中,他又向记者询问这笔5000元借款的真实用途。“因为这笔贷款是上海总部审批,你可以对他们不说实情,但必须对大哥我说实话。”
二十多分钟的电话劝说后,见记者已动心,这名工作人员才表示:“还有个最最重要的事情没有谈”。“就是手续费的事,我这边也有公司,也要养家糊口,所以我们帮你办理贷款,得收取一点费用。”“手续费额度是你要贷款总额的15%,这已经是最低了。”如此一来,计划借款的5000元到手就只剩下4250元。
在手续费问题上,这名工作人员始终不肯再让步。据他所述,其公司在高校内招聘有校园代理,“校园代理带来的学生,我们按照20%的手续费收取,然后返给代理5%。”
视频留证
在表示接受15%的天价手续费后,上述工作人员表示,要取得急用的贷款,还剩下最后视频留证的环节。他再三嘱咐,“跟总部视频的时候,需要介绍自己是哪里的学生,身份证号是多少,需要借款的额度,但千万不要说借款的实际用途,可以说想买点学习用品,置办个笔记本电脑什么的。”
因为顾虑视频的隐私问题,笑言“同学你心理素质不行”的他又向记者介绍了两种不需要视频的贷款方式,一种为定额8000元,需签订14页的合同,而且审批麻烦,当天无法到账。
另一种则更为麻烦,“也是8000元额度,但由4000元现金和4000元购物额度组成,扣掉手续费15%,你只能拿到2800元现金。不过你可以到指定购物平台上去买东西,手机、手表、数码产品随意,然后你再把东西自己卖出去,卖给我也行——不过我回收的价格要低一些,你可能还得赔百十块钱。”本报记者随后以在校大学生身份,微信或电话咨询了其余三家网贷平台,均被告知可以轻松取得额度两万至六万元不等的“定向学生贷款”,申请所用的资料和环节也大同小异,还款时限最高可达三年。唯一不同的是,有的平台可以进校园办理,有的则需要前往其指定地点录制视频和签订合同。总共四家网贷平台中,所需收取的服务费或手续费,最低的为15%,最高的可达25%。手续费最高的一家工作人员表示,如今有些网贷商家已经消失,“越来越不好找,以后可能会更高。”
为此,他建议如果急用5000元的话,最好按照一万元的额度申请,“这样你宽裕点,还能用剩下的钱自己买点想要的东西,哪怕哄女朋友开心也好啊。”
至于学生们的还款能力,上述工作人员直言“不担心”。“我们也相信你不会恶意欠款,更不至于跑路,如果逾期未能还款,我们会电话或者短信提醒。实在没钱的话,我们还可以再借给你,这个都会有商有量的进行。”
有平台收敛暂停业务 也有人在最后疯狂
在多名受访在校学生的印象中,这种火爆各高校的校园借贷,大约始于两年前。曾经火爆的校园信用卡业务因坏账被叫停后,多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P2P网贷平台乃至小额贷款公司先后进入校园贷款市场。
经历了新鲜、尝试后,终于有人掉入这种看似门槛极低的陷阱。今年3月份,河南某高校21岁的大学生郑德幸从八楼跳下自杀,留下六十多万元的校园贷款。自杀前俩月,他曾在社交网络中发了一个个长长的帖文,讲述赌球、借贷过程,“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曾经遍布校园的借贷广告有所收敛。今年5月4日,教育部官网上出现一则教育部办公厅、中国银监会办公厅联合下发的通知,要求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
上述通知中要求,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及时发现学生在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以电话、短信、网络、橱窗、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发布预警提示信息。
同时通知还要求教育部门加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力度,营造崇尚节约的校园文化环境,帮助学生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普及金融、网络安全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金融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掌握逾期滞纳金、违约金、单利与复利等基本金融常识。
在舆论和来自主管部门的联手整治下,高校内的校园借贷已明显减少。一所高校内,所有的电线杆和宣传栏内的借贷广告均被人工清理,少数无法去除的广告,则被铲平了相关联系方式。
本报记者采访期间,至少有三家借贷平台宣传广告中的联系电话已关机或停机。不过,仍有一些转入地下的借贷平台在最后疯狂。
5月9日,一家办公地点位于堤口路的借贷平台负责人的微信中,新晒出三本不同学校的学生证,更有来自青岛、枣庄等地的学生前来办理贷款。用他的话说,自己有能力办理全省各地的学生贷款,“总是有学生需要钱的。”
(责任编辑: HN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