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网

从跳楼自杀到非法拘禁 P2P进校园的罪与罚

公平正义网 2016-05-13 15:01:53 最新资讯
正文

  3月8日,南昌。已被限制人身自由达30余小时的男大学生“小谭”被警察解救出来,一家“校园贷”平台三个员工非法拘禁了他,为了比他还钱。

  3月9日,青岛,欠“校园贷”60万还不起,河南大二学生郑旭不堪重负跳楼身亡。

  5月初,长沙。“速回信息,我要你命来了。”这是一条追债短信,接收者是一名长沙大学生李代。发信息的是他借贷的网贷平台的债主。

  校园贷,最近成为热点和聚集。根据媒体报道,“校园贷”变成了高利贷,年利率多超20%。除了高利率,对于借贷人信息审核不严、还款能力评估纰漏等也造成了人们对于P2P进校园的罪恶形象。

  校园贷都贷给了谁?

  《2015年中国大学生分期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有61%的大学生倾向于网络贷款购物,其中56%的大学生已经有过分期消费的体验。

  从这个数据来看,超前消费已经占领大学校园。节衣缩食、量入为出在当今大学生时代已经被逆转,更多的学生无惧风险,通过分期付款来满足消费欲望。当然这不是所有学生,但是仅仅这一部分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在过去的几年,P2P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局面,战火同样弥漫到了校园。2014年前后一批专注大学生消费分期平台开始高调杀入大学生市场,爱学贷、分期乐、趣分期、人人分期、名校贷、拍拍贷、么么贷……每一个平台都在通过广告入侵校园,争取每一个资源。

  “1分钟申请,10分钟审核,快至1天放款,0抵押0担保,最高额度达50万元。”“大专及以上学历可申请大学生贷款,无需抵押,比信用卡便宜50%,100元-5万元额度等你来!”——五花八门的广告语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无比动心。

  罪与罚

  跳楼自杀,被非法拘禁,还有越来越多的被催债的大学生,这一切都是校园P2P惹的祸?我们该怎样面对校园P2P?

  若干年前,没有钱,也快乐;笔者上学的是时候还不流行网购,更没有网贷。整个社会超前消费也没有形成气候;而如今就不同,你不网购好像很落伍,同样,你不敢借贷或者分期付款像是没有底气的表现。

  不可否认,在超前消费的环境中,大学校园已经不是单纯之地,P2P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超前消费意识,也最终带来了一些恶果。一些没有自制力的大学生,控制不住消费欲望,最终酿成破产悲剧。有时候带来的是整个家庭的灾难。最极端的例子就是3月份河南大学生的跳楼自杀。

  总结起来,P2P进入校园的原罪有如下几点:

  1、业务审查不严,学生冒用身份骗贷

  一般的线下借贷,审核流程是提交资料,核实身份,审查还款能力,引入征信机构数据作为参考,而目前大学生分期平台获得贷款的门槛极低,借用同学账户进行骗贷的情况并不少见。

  2、平台间账户未打通,学生反复借贷

  多方借贷,最终沦为老赖的事件屡见不鲜。

  3、学生还款能力无保证

  学生虽然有相对固定的现金流,但是并不充裕。刨去日常开支,往往所剩无几。还款能力微弱

  4、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误导性消费

  目前,大学生消费分期平台主打3c产品,这部分产品价格基本在6000以下。但是很多分期平台已然上线了奢侈品。这类超出大学生消费能力,不构成大学生日常必备的消费品,以分期的手段进入大学生生活,又在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发酵分化下,极容易将大学生群体推入消费误区。

  5、大学生消费分期,费而不惠

  以某平台的一款iphone 6s为例,现价为4188,月供205.94*24,综合计算年化利率为18%。要价并不低。业内人士表示,一旦产生逾期,则会加收高昂的滞纳金,罚息等等,负担更重。

  然而,也不能把一切罪都归于P2P平台。对于违法的平台,诱导消费的行为,相关部门应该严厉整顿;但是一些正规的平台,对于学生消费也起到真正帮助作用,不能一棍子打死。区别对待很重要。

标签列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