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上午,在“渭南市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新闻发布会上,渭南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樊棣就渭南市生态共建,环境共治,共推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建设步伐相关情况作了通报。
渭南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樊棣
“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必须全面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规划上、项目建设上、污染治理上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据樊棣介绍,过去几年,渭南市制定出台了一些关于生态环保的政策、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渭南市环保局将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硬约束,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度,持续开展督察巡查工作,建立健全以绿色GDP为基调的绩效考核体系。
紧抓铁腕治霾不放松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2017年,我们制定了渭南市铁腕治霾‘1+10’工作方案,通过控煤、抑尘、控车、治源、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落实‘错峰’生产等6个方面的工作,全市大气环境质量较之前呈改善趋势。”樊棣说,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雾霾频发、高发的时段),渭南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8.81,同比下降13.1%;达标天数40天,同比增加2天;重污染天数27天,同比减少19天。PM10平均浓度为189μg/m3,同比下降5.5%;PM2.5平均浓度为99μg/m3,同比下降22.0%。
“截止7月10日,渭南市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全省最好,但优良天数仅为75天,我们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执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地方政府必须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加大对移动源、生活源、农业源的综合治理,加速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建设。”樊棣表示,今后,渭南市将按照国家环保部对汾渭平原治污降霾工作的新标准、新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建设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战略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全省大气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和工作要点的各项要求,加强市区间、部门间和行业间的联动,紧盯要害、协同配合、点面共动、标本兼治,坚持科学治霾、精准治霾、铁腕治霾,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严格执法 综合整治 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以零容忍的态度,促进工业污染源大排查大整顿、铁腕治霾专项督查、河流污染排查整治等行动制度化、常态化。”市环保局在现有的13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25个地表水监测断面、15个饮用水水源监测点的基础上,科学布点,提升自动检测的密度和覆盖面,配齐实时在线执法设备,不断完善网格化监管,促进执法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对发现的环境突出问题,逐一建立台账,一抓到底。对违法行为,做到立案查处不手软,该查封设备的坚决查封,该按日处罚的坚决处罚,该移送司法机关的坚决移送。制止违法行为。
“生态环境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次核心城市建设的硬任务和大前提,如何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助推渭南发展,对我们环保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樊棣表示,市环保部门将继续巩固现有工作成果,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狠抓环境突出问题,为次核心城市的建设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保障。
会后,渭南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樊棣,市环境监察支队副支队长赵羲,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环保部“环境监测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王国强参加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