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古亮宇 欧淑清 黎阳)“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步伐,做更多的民生实事,惠及更多的居民群众、更多的企业……”10月17日下午,《民生二维码》——“城市质量提升年”系列访谈走进大鹏新区。
大鹏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李勇就大鹏新区如何打造“三岛一区”进行详细解读,并对于市民网友关心的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发展、产业规划、旅游发展等焦点问题进行解答,赢得现场嘉宾和市民、网友一片“点赞”。
据介绍,《民生二维码》是由深圳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深圳报业集团主办,深圳新闻网承办的广东省网络互动品牌栏目,致力于聚焦民生话题,搭建市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推动民生热点问题的解决。此次走进大鹏新区,邀请来自深圳新闻网、大鹏网的网友和新区居民代表参加了现场互动活动,聚焦大鹏民生共话未来。
李勇在现场表示,大鹏新区成立5年多来,在民生建设、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和部署,其中在民生事业发展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治水提质,保障房建设和优先发展“三岛一区”目标中所涉及的重点项目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在市容环境和民生服务方面,让群众能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5年新区民生投入达到了98.8亿,人均增长达到60%,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在现场联动点评环节,市人大代表陆华、深圳新闻网总经理龙建涛分别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陆华表示,《民生二维码》活动给网民和居民、政府建立了很好的沟通交流渠道,希望栏目能够常态化进行,更好的搭建政府和群众沟通与互动的桥梁。龙建涛表示,大鹏不但是大鹏人的,更是深圳人的大鹏,大鹏新区在民生提升上的点点滴滴,应该更多的通过新闻媒体平台宣传,相信大鹏一定会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成为深圳的靓丽名片。
生态立区:擦亮 “国字号”招牌
“大鹏新区以生态立区,新区上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从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到广大居民群众,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和保护中来。”李勇向现场嘉宾和网友介绍了大鹏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创新之举。
据介绍,成立以来,大鹏新区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三块 “国字号”称号。
如何将这三块“国字号”擦得更亮?李勇介绍了在市委市政府进行顶层设计的背景下,大鹏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实施的在全国先行先试的创新举措。包括实施领导干部生态审计,明晰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部门领导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通过第三方机构对辖区的生态资源进行全方位调查,登记在册、编辑数据系统;在全国率先成立生态资源环境综合执法局,形成“山水林田湖”统一的执法新机制;广泛发动全社会,动员民间力量开展生态保护,如成立潜爱大鹏等社会组织。这些创新之举,目前都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区空气质量不断提升,排名全市第一,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8.8%。他还专门提到,今年4月份,一只猫头鹰飞进管委会办公楼,盘桓许久;5月份举行的龙舟赛,龙舟划过之处,鱼群跳跃、场面喜人。这都从侧面印证了新区生态环境的优异质量。
治水提质:污水集中处理率年内有望达到95%
“河道有污水流入,是否会影响新区的水质呢?”一位葵涌居民现场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发现这样的问题第一时间举报,我们会第一时间受理。”李勇回应,居民提到的个别河道还有污水流入,主要是因为污水主管网虽然建好了,但还有部分支管网还在建设,一些污水接不上造成了直排,随着年底16个片区支管网建设的全面完成,污水集中处理率有望达到95%,届时河道将不再有污水流入。
李勇表示,治水提质是一项被省、市、区三级都列为重点的专项工作,“河是大家的,治好了、水清了,全体居民,全社会,包括来这里旅游的每一个游客都会受益”;治水提质也是新区“美丽大鹏”建设和“质量提升年”的主要任务,更是一项民心工程、生态工程。他提到新区全面推河长制,“京东书记是新区的总河长,我是副总河长”,并深入实施“治水十策”和“十大行动”,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并率先完成年度任务,同时加快完善污水管网建设和河道整治,同时呼吁全社会共同起来保护水质,使得“新区山清水秀,河流潺潺场面会越来越多”。
民生质量:持续加大投入,解决难题
“去社康看病,却被告知设备不足、药品不够等,需要去大医院才能看。”网友金华微梦的提问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对此,李勇表示,与深圳其他区(新区)相比,大鹏新区确实存在“短板”,但新区成立以来一直非常关注民生事业的投入,特别是医疗卫生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通过组建大鹏新区医疗健康集团,选派骨干的医疗卫生专家进驻大鹏新区坐诊,确保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社区;同时加快建设名医工作室,目前已建成中医、康复、心血管等16个名医工作室。此外,新区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医疗硬件水平。
他还提到,新区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与诺贝尔奖得主马歇尔及其团队共建的胃肠道疾病国际诊疗中心、与哈佛大学康复医院共建的脑重塑康复实验室等顶级医疗机构落户新区,并入选全市“三名工程”项目。
“大鹏新区人民医院已经开建,有2000个床位,计划争取三年内建好投入使用。”李勇现场给新区居民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据了解,大鹏新区人民医院项目将是一所现代化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集医疗、科研、预防保健和康复疗养功能于一体,极大满足新区居民日常的医疗救治需求,显著提升新区医疗卫生水平。
教育问题,之前也是新区的又一短板。李勇介绍到,“新区优质的教育还比较缺乏,跟其他区差别较大”,而在教育提升上,新区五年累计投资2.5亿元实施77项教育基建项目,新区教学硬件设施大幅改善。尤其是今年9月1日人大附中正式开学,结束了新区没有高中的历史,“这也是新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重大实践”。他介绍到,人大附中深圳学校,办学力量强、教学特色明显、教学成效突出,同时学校选址好,真正能让学生体获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真实体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全社会也对新区的教育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
交通难题:海陆空轨全面发力
想来大鹏看大海,却被堵在了“车海”中,交通是困扰大鹏新区发展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难题,李勇表示,未来大鹏新区将加快交通项目建设,打造海陆空轨内畅外达的交通体系。备受市民网友们关注的地铁轨道线32号线和23号线,32号线从盐田小梅沙开往大鹏南澳,途径葵涌,预计建成投入使用以后,从葵涌中心区到福田中心区大概半小时左右,极大方便游客居民出行;23号线从坪山通往大鹏葵涌。此外,云轨线也在规划之中,公路、海上交通也在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强化交通管理,加大公交投放力度,提高公交通行率。大鹏新区联手深圳巴士集团推出“大鹏快乐行”交通旅游绿色出行项目,优化公交线路,全方位投放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打通公交站点到景区景点的最后几公里,引导广大游客绿色出行、绿色旅游。今年端午节、国庆节期间,公交专用道的启用得到广大游客的点赞。
产业规划:“旅游、生物、海洋”三大产业主导
“高端产业如何入驻大鹏新区?新区对于这类企业有何支持?”一位大鹏生命产业园的代表提出了疑问。
“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李勇提到。他表示,新区成立以来,围绕“生态岛、生物岛、生命岛及建设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度假区”(简称“三岛一区”)的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高端、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旅游、生物、海洋”是新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附加值高、污染几乎为零”,对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新区信念坚定、信心百倍。 “今年以来,希望到大鹏这里发展入驻的企业,每天超过50家,其中不乏诺贝奖获得者和国家千人计划领衔的企业”,李勇用实实在在的数字向大家展示了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能力。他表示,目前,深圳国际生物谷坝光核心启动区布局了国家基因库、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华大基因、海洋生物产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以及坝光新村、下沙新村和葵涌新城、大鹏新城,初步形成了“一库一院一中心,两园两村两新城”的格局。今年开展项目85个,计划投资31.3亿元。预计到2020年,实现产值200亿元。
旅游产业方面,新区是全省唯一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正积极创建全域旅游试验区,加快引进世界级主题公园、品牌赛事等高端项目,争取成功创建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实现2020年旅游人数达到15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00亿元。
海洋产业方面,抢抓深圳创建国家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世界级海洋中心城市的重大机遇,构建充满活力、彰显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博物馆,积极争取一批重点实验室、海洋实习基地、海洋科研中心等落户大鹏。